思想碰撞激荡产业活力,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储能创新与投资论坛圆满举办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涂竞玉
(资料图片)
近日,碳路中国——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储能创新与投资论坛在深圳举行。行业权威专家、科研学者、企业代表逾300人齐聚一堂,围绕储能产业发展、新型电力系统、能源低碳转型等储能行业热点,共同探讨新发展格局下的全球储能产业变革、机遇与挑战。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指导,深圳工业总会、凤凰网深圳、汉诺威米兰星之球展览(深圳)有限公司主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协办,得到了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深国际华南数字谷、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等机构及企业的大力支持。
减碳的关键在于开发新的储能方式,近年来,氢能逐渐成为世界能源领域的热点话题。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能源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在《双碳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能源转型》主旨报告中深入分析了氢能、天然气、绿色甲醇等能源载体在实现碳中和方案中的可行性,他提出,绿色甲醇是绿氢最好的储运载体,也是长期储能战略,要大力发展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甲醇技术。
在双碳背景下,如何保持能源安全、能源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成为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世界低碳城市联盟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湾区国际商学院院长孔英立足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深入探讨双碳战略下的产业发展机遇,介绍企业可持续之道,他提出双碳战略的本质就在于低碳可持续发展,储能是能源行业的重大机遇之一。
瑞达国际集团储能总工程师胡华在《守正创新—安全储能之道》的演讲中指出“高安全、低成本、可持续”的电化学储能技术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应对激增的储能市场需求和复杂的应用场景,他提出了无酸固态电池安全储能解决方案,为新型储能的安全发展分享了前沿技术的探索实践。
围绕《构建新能源储能平衡市场 驱动大湾区低碳变革》的主题,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阮海明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大湾区的低碳挑战。他说:“尽管大湾区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但化石能源占比仍超过60%,未来要通过增加清洁能源自给能力、用好海上风电、接纳更多外部清洁能源等方式,促进大湾区建立更高效、更灵活、更可持续的电力市场。”
在“首席对话”环节,众嘉宾以“金融助力储能发展,共践绿色低碳理念”为主题,围绕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技术进展、关键性挑战、投资机会等话题进行多维度的碰撞与交流。
新型储能细分赛道众多、技术形式多样,什么样的储能企业值得投?三一创投管理合伙人曹强表示:“储能系统集成等技术要配合电网系统,要求创业者深度把握市场需求,因此我们更加看重创业者的技术能力。”
深圳清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臣分析道:过去受制于能量密度太低,超级电容在各领域的应用发展缓慢,随着重大技术突破,如今超级电容能量密度可以达到80Wh/kg,凭借产品优势,其在储能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为进一步激励储能领域企业及人才持续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加速储能技术的跨界融合,实现清洁、可持续和高效能源的目标。论坛发布了“2023粤港澳大湾区储能科技创新发展成果奖”——储能技术创新奖、储能最佳解决方案奖、储能低碳标杆奖、最佳储能投资机构奖、最具投资价值储能企业5大类奖项,表彰在储能发展道路上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企业、机构和项目代表,将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商业模式多元创新发展。
审读:喻方华